【小破球2】五进三,好戏还在后头呢(含剧透)-环球看热讯
前几天去看了一遍流浪地球二,因为只看了一遍,细节方面肯定了解的不是那么通透的,但是最起码,在整体的故事情节上,还是看到了一些东西的。
今天和群友聊天,我们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我认为流浪地球二的整体故事框架显得很真实,但群友却不那么认为,最后我们互相讨论分析之后的结果居然是,我认为剧中的几个方案和具体的演进形式很符合我们对这些国家的印象,而他则认为,在2044年,现实世界并不可能发展出那样的科技形式,倒不是说最后做不出那样的选择。
(资料图)
这算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讨论了,不过不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重点。
标题里我提到了一个“五进三”,五又代表什么,三又代表什么呢?
五,代表着四明一暗五种解决太阳危机的方案。
三,则是剔除两种不可行方案之后剩下的,跟着地球流浪的方案,也是后续剧情的推进重点。
你可能会说了,电影里不是只有三种方案吗?为什么到这里就变成了五种,多出来的两种哪里来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流浪地球二中的政治格局和现实世界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为太阳危机的存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博弈之后,地球上应该是形成了一超三强多区域联盟的格局。
一超,指的是电影中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
三强,指的是三个区域影响力很强的大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
多区域联盟,则有欧盟、非盟、东盟、南美国家联盟等。
为什么是这么划分呢?
首先为什么中国是电影里唯一的超级大国?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工业国,也是几乎仅有的全产业链工业国,在太阳危机的背景下,相比于金融经济实力,工业强才是硬道理,只有中国能负担起应对末日的工程需求——无论哪种方案都是。
三个强国则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
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金融能力和生物科技,前者是应对危机计划的后勤保障,后者也很重要。
俄罗斯,拥有极强的理论科学水平,同时拥有最长最丰富太空航天经验,前者是应对工程得以进行的基础,后者提供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印度,在那个时候应该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员,种姓制度下资源大幅集中,也就造就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整体来说应该不会少于中国,更是远超美俄,没印度提供的基础科研人员队伍,整个计划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至于其他区域联盟,在应对危机面前,基本上都是为这一超三强进行服务。
而在应对危机方面,四个明面上的方案,就分别是这一超三强提出来的,在电影的设定里,这些方案都满足了实际执行的基本要求,所以才会吵起来。
中国——移山计划:
将地球带着走,有最熟悉的环境,最稳定的基础资源,可以带走最多的人,也最符合中国传统中对“家园”的执念,缺点是整个计划工程量大,成本高。
俄罗斯——逐月计划:
将月球改造为移民星舰,工程量比移山计划要小得多,理论上也可以带上比较多的人。但是最后验证了,以月球的体积,无法完成长途迁徙的需求,所以是三个电影里主要提到决议的方案最早被放弃的,不过这个计划也被并到了移山计划里,作为移山计划的一部分,放逐月球。
美国——方舟计划:
造移民星舰,带走少量精英,工程量小,看上去容易实现,然而其实后续的社会学问题很大。如果你一个星舰全带精英,谁干脏乱差的活?如果带一些服务业人员,自持精英但拿不到票的怎么办?方舟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相比,冲突其实是最大的,这一点我们后面会提到,这也是为什么Moss会优先炸掉方舟计划的根,却让移山计划实施下去。
印度——数字生命计划:
没错,数字生命计划是印度提出来的,也只有印度会提出来。印度是肯定不会选飞船派的,而他们也没有那么多伦理压力,数字生命计划相较移山计划和方舟计划成本又要低得多,对印度精英来说是最合适的,所以他们自然会选择这个计划。这个计划是将人类的思维提取出来,在服务器上运行,数字生命通过操作机器人影响现实世界,在太阳危机来临时,借助地壳阻挡辐射等因素,在地底维持机房的运行,成本很低。
如果想理解数字生命计划相关的文学描写,可以去看一下《异常生物见闻录》的诺姆篇,从第705章开始,讲述了为了应对危机,一整个星球的人类选择了虚拟化,最后因现实世界的某个危机而濒临灭亡的故事,挺有意思的。
隐藏的第五派——代行者计划:
所谓代行者,指的是由人工智能代替人类进行人类文明的演化,就是贯穿始终的幕后boss——MOSS。在代行者派里,人类是不需要的,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进行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数字生命的区别就在于,数字生命派虽然没有自然人,但是是有社会人的存在的,代行者派里则完全不存在。
明的计划有四条路线,那为什么数字生命路线从一开始就被UEG否定掉了呢?甚至都不愿意做一下技术验证。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流浪地球背后,刘慈欣的科幻观念,二是从逻辑上讲,上三常不可能的高层接受人类数字生命化。
探索太空,是拓展,是向外的;而数字生命背后的人类虚拟化,是内卷,是内敛的。
人沉溺于虚拟空间之后,就会丧失对外探索的兴趣与动力,这实际上是大幅度降低了人类文明的抗灾应对能力,一个小问题,就很可能直接终结掉人类文明了。
只不过,原作中,大刘尽可能地避免这方面的描写,完全原创的流浪地球二则是一个探索、提问的视角,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都是存在的,如果一上来就选择或半认可这个方案,不仅和原作冲突太大,逻辑上也很难圆得过去,尽管这样描写爆点可能更多就是了。
而为什么我说从逻辑上讲,上三常不可能接受这个方案呢?
因为权限问题。
虚拟世界里,用户权限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只有高权限账号可以对低权限账号进行修改、调整。现实中,高权限账号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还有现实中的物理强行修改的可能性。但当全人类虚拟化之后,最高权限账号就是绝对的了,而且因为修改权限的问题,最高权限,要么交给一个AI——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人类是不可能相信AI的,要么就交给维护系统的工程师。
如果选择后者的话,就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原有的政府和统治者,会接受维护的工程师掌有对自己的生杀大权吗?很显然不可能。
所以,上三常从根子上就不可能在有其他方案的前提下接受数字生命计划。
而为什么我又说数字生命计划,是印度领头的呢?
因为印度独特的社会结构,现代依旧维持着种姓制度,资源极大幅度向高种姓偏移,就意味着高种姓中很容易产生技术人才,因此,相比其他国家的金字塔或纺锤型阶层结构,印度的阶层结构偏向于一种极度畸形的梨形结构,上层社会的人并不会少。
但同时,这些人在享受了种姓制度带来的优越的同时,又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文明观念,并不认为最高种姓的人相比自己有什么特权,大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大基数——可能有一两亿人的群体话语权最强。
而且和高华擅长内斗不同,高印整体是比较团结的,也就是说,从实际情况来看,整个印度和印度裔整体来说,虽然低种姓和比低种姓更低的十几亿人可以放弃,但是同时也有一两亿人需要逃命。
在这个前提下,很显然方舟派是不可能的,你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真正为方舟派出资的人,宁可带一条宠物狗,和给宠物狗的几十公斤冷冻金枪鱼,也不可能多带一个印度人上飞船。
所以印度的这些技术人才和方舟派天然就处于对立状态。
相比之下,数字生命派对印度的这些“主力”来说是最优秀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根本没多少能力组织参与移山派或者逐月派的建设当中去,低参与度就意味着低话语权,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方舟派的船位肯定又不够,那不就只能大力发展数字生命计划了吗?印度最不缺的就是这种计算机方面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人才,以现在印度帮美国高科技企业打工的情况来看,在影片中的那个年代,印度在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高印和印度本土并没有什么矛盾,甚至说挺团结,在这方面超过中美也不奇怪,当然实际情况也不好说。
虽然说影片开头选择一个印度裔的演员来展现数字生命——如果你认真点看,就会发现那一幕场景里全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切片”(什么塔维尔)——并不一定带有这一层含义,但是确实是可以这样解读的。
而为什么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人主动参与进去,甚至不惜成为“恐怖分子”,也不难理解,毕竟主动带路的,在“新世界”里的权限自然也就更高,所以,主动参与这些的,并不是不明白的同时无意参与,而是故意的。
那么,为什么数字生命派要炸太空电梯呢?
因为数字生命派只有人,而缺少资源。
你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印度畸形的社会结构下,自然不可能拥有强大的工业实力,也更别谈组建出至少让他们这些主导者能够完整生存的量子计算机阵列。
所以他们必须要拖一些有资源的人下水。
移山派和逐月派的人都是拖不动的,你想想,毛子可能怂到躲进虚拟世界里逃避天灾吗?不可能的,至于兔子,也是差不多的道理,除非不可能,否则绝对不会躲进虚拟世界里。
那为什么数字生命派要毁掉方舟派的太空电梯和方舟空间站呢?
因为方舟派背后的实控人是什么民族,我怕在这说了过不了审,反正他们是可以妥协的,只要利益给得够,他们是可以给数字生命派下注的。
而如果他们真的搭乘飞船把核心资源都“抽走”了,那么也就没有数字生命派什么事了。
那就会有另一个问题了,MOSS和数字生命派的区别又在哪里?
MOSS的目标是,延续人类文明,但在MOSS的理解里,人类文明并不需要人类的个体,他可以代替人类延续人类文明。
但数字生命派归根结底,只是将人类虚拟化,他们还是认可人类这一概念本身的。
二者的理念差距就导致了后续方舟派和MOSS的博弈,以及后续非常关键的,MOSS的转变。
回到太空电梯坠落的情节,数字生命派其实是同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了袭击,对太空电梯的,还有对行星发动机原型机的。
但在剧情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字生命派对太空电梯的袭击成功了,但是对行星发动机的袭击却在最后一刻失败了,为什么?
因为MOSS和数字生命派不是同一个立场,MOSS追求的是人类文明的永久延续,而数字生命派只追求度过危机就行,能活多久,无所谓,不关我的事了。
这也导致了,MOSS事实上需要移山计划的基础建设本身,所以要在一定程度上与移山派进行合作。这不难理解,虽然MOSS有独立编程并全自动化完成行星发动机建设的能力,但是他并没有能力在建设的同时再和人类打一场内战,所以本质上是MOSS和移山派双方的一场博弈。
也就是说,MOSS认为,他需要小破球,飞船不够,所以要砍掉方舟派,集中资源保移山派。
也就是从本质上来说,MOSS和数字生命派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和移山派却可以互相利用。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数字生命不一定认同数字生命派的观点,MOSS也需要数字生命,但不需要数字生命派。
图丫丫的死是MOSS早就的,而且根据导演郭帆的透露,在同一时刻,全球精准发生了5000起类似的事故,在看全景的时候,也不难发现整个路口各个方向都有一台大卡车,目的就是为了造成类似的事故。
影片很巧妙的用一个转头的视角,将观众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图恒宇可能危险驾驶上去了,但实际上很多人没有想过,在没有闯红灯,前方无车的情况下,他的行为实际上相对并不危险(其实按合理推测,在当时L2型无人驾驶起码是普及的,只要不是故意引发,否则根本不可能产生事故)。
MOSS为什么需要一部分人类转化为数字生命?因为他也需要有人来长久地为他维护、升级,包括他在内,由他“演算”出来的人类文明。但对于MOSS来讲,其他人类是没有必要的,数字生命派追求的人类虚拟化,只会浪费他的算力资源。
如果认为MOSS和数字生命派是同一阵营,甚至是同一回事的,可以说已经成功被带到沟里去了。
我们回到月球危机的事件上来看,这又是MOSS和移山派的博弈,其中博弈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周喆直的那句“点火”上。
前面我们提到,MOSS并不需要人类,他只需要将自己需要的极少数个体接入自身就可以了,在移山计划基本完工的时候,MOSS准备踢开人类自己干了,所以他需要毁灭掉地球上最大的变数——人类。
所以他在特定时刻选择烧掉了月球发动机,让月球撞向地球,但这只会毁灭地球的生态圈,而不会毁灭地球本身,甚至对行星发动机的影响都属于MOSS能够修复的程度,因为月球会在进入地月洛希极限之前解体,只会形成大规模陨石雨毁灭地表。
等陨石雨毁灭人类之后,MOSS会接管移山计划未完成的部分,自己带着地球去流浪。
但是让MOSS没想到的是,在自己触发月球危机之后,人类依旧能想到应对方法,那就是炸月球,然后行星发动机提前点火躲避。
有人可能会好奇了,MOSS就不能干扰人类炸月球的行动吗?
很显然是可以的,而且也确实这么做了。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核弹密码的计算那里,你可以认为我是阴谋论,但我个人觉得,在量子计算机的特性上,密钥的破解应该不是问题,人类对抗量子计算机硬破密码的做法并不是提升加密手段,而是在传输上进行量子加密,当核弹集中起来之后,就不存在这个传输加密的问题了,只有密钥问题,550W的算力肯定是足够的。
但MOSS就是不算出来,而且这段剧情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无论你是否认为MOSS促成了这一点,都可以得出有意义的解读,比如说表象就是那句话,人类将最精密的加密手段,用在了互相毁灭之上。
那后续的人工引爆核弹,为什么MOSS不阻止呢?
因为MOSS阻止不了,而且我个人认为,人类选择手动引爆而不是改装起爆器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最后时刻MOSS哑火。
在科学逻辑上,人工引爆是无法实现目的的(因为相控阵引爆需要纳秒级的精确),但在剧情上是行得通的。
而MOSS阻止不了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整个计划里有毛子的参与,因为技术封锁,毛子的航空航天技术路线和美国有很大不同,他们很擅长纯机械控制,顶多加上一些MOSS完全无法插手的简单电子管/真空管逻辑电路,也就是说,在求稳的飞船上,必定存在纯手动操控模式,此时MOSS就是完全无法干涉了。
当然,实际剧组有没有想到那么多我不清楚,但这一点,MOSS因为前期一直都在隐藏自己,所以确实是无法插手的。
后续全球网络连接那里,算是MOSS线最明显的一个点了。
所有人都在想的是到底连上没有,只有周喆直是在和MOSS对赌。
MOSS的目的是毁灭人类,但保存地球,周喆直强行在并网前开启行星发动机,如果MOSS不将网络连上,那么推力不一致的行星发动机就会撕裂地球,人类玩完,地球也玩完。
至于周喆直为什么会发现MOSS的存在,可以的解释有很多,毕竟MOSS是要一步一步成长的,肯定会留下一定的蛛丝马迹,至于为什么其他国家发现不了,只有中国发现了,这也很好解释,因为中国在最开始也是全力研究数字生命的,但是动机和数字生命派不一样,中国的习惯一向是饱和式研发,在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穷尽一切办法去应对末日,如果早期的MOSS动了什么手脚,是不难发现的,但西方国家一贯习惯豪赌,后面发现数字生命派起来,考虑的也不是背后还有没有什么隐患,而是怎么做,或者是怎么禁止它,具体为什么,是不关心的。
而为什么不提前和MOSS翻脸,也很好理解——人类需要550W,才能完成移山计划,至于移山计划完成之后谁主导的问题,那是后面的事。
除去没开始就出局的逐月计划,和很快就炸掉的方舟计划,整部流浪地球二一共有一主一副一暗三条线,如果只看到一主一副两条线的话,恭喜你,你成功地被忽悠了,当然也能解读出很多东西来,但相比带上MOSS这条暗线的刺激感来说,那就实在是差挺多的了。
而片尾MOSS和图恒宇的对话,则为流浪地球三带来了一个悬念:
MOSS此前对数字生命的态度和定位是自己的助手,所以他才能冷血地做出放弃人类,但延续人类文明的这个决策。
但在电影中,图恒宇为了图丫丫,是直接将MOSS和图丫丫进行了直连,也就是说,在那一刻起,MOSS就开始受到了图丫丫的影响,那么,从这一刻起,MOSS就和过去的MOSS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了。
550W唯一一次和数字生命卡直连,就是图恒宇深夜冲进实验室将图丫丫和MOSS直连的那次,改变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面图恒宇将自己上传,并不是和550W直连,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上传的,二者很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550W很显然对于硬件直连这种手段是没有办法防御的,毕竟这也是人类设计的工程师必须要留的一个硬件最高权限。
所以,流浪地球三的故事,如果和MOSS有关,那么将会是探讨在真实人类个体影响下(如果认为数字生命化的人类也是人类的话),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表现了。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二的这三条线看下来,从深度上来讲是比流浪地球一要强很多的,也正因引出了原作并不愿意涉及的虚拟世界,未来流浪地球三,就算讲的是木星危机之后的事情,大概率和原作也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
作为一个优秀IP成功改编,但原创要素又能十分体现当下热点议题的科幻作品,我觉得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后记: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关于流浪地球二目前在播放遭遇的情况,我觉得是必然的,因为流浪地球二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按“老规矩”来,这不显得“老一辈”,或者说“大佬们”很没有面子吗?
不追不捧流量明星或热门演员,岂不是让资本费心打造的“流量”等于“流水”的模式成了一个笑话吗?
不让大佬们指定要捧的新人去“润色”剧本,岂不是落了大佬们的面子?
你花大制作将整体的画面表现推得这么高也就算了,还通过现代管理将成本能压住,你让那些还在用传统方式摆烂制作的“老手艺人”们怎么继续用低成本低质量赚高票房?
就算没有别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都是“有悖传统”的行为,肯定是会遭到打压的。
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流浪地球二赔,只要经济上赔了,口碑再怎么好也没有人会再去投资了,除非真的是有富豪为爱发电,但是有能力为爱发电的富豪们往往都很难回避人情的影响,再怎么喜欢某样东西,也不太可能去“伤了和气”。
所以说这里郭帆很聪明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他并没有想方设法去拉更多的投资,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拉更多的赞助。
郭帆通过拉赞助和友情出演的方式,至少减少了吴京和刘德华两个主演的片酬,徐工的几百台工程机械,外骨骼、电子设备、汽车等很多道具的成本,前前后后至少节省了2亿以上的成本。
如果没有恶意狙击,在11亿的成本上多加两亿,赚个40亿票房回本那是轻轻松松的,但问题现实环境就是那么险恶,流浪地球二压缩成本之后,保底票房需求就压缩到了33亿,只要冲过这个目标就安全了。很显然,小破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老传统”们的围攻堵截已经失败了。
即便不论影片本身的口碑,单就成功打破“老传统”们的舒适区和资本“养流量”的自留地这一点,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贡献就小不了。
也衷心希望流浪地球不是唯一一部成功实践这一目的的电影,未来中国电影能够真正意义上地百花齐放。